“2015北京市科协综合性论坛:宜居之都与新型城镇化”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2015-11-10 14:12:00
2015年11月7日,来自中央党校、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社科院等首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聚集在中国农业大学(金码)国际会议中心,就“宜居之都与城市治理”、“新型城镇化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与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跨学科研讨,先后有30多位专家学者在本次论坛上做了精彩发言。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李建军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的开幕式,北京市科协田文副主席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景发莅临会场并发表致辞。田文副主席在致辞中强调说,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对公共决策活动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从多学科的视角探讨现代社会治理过程的基本规律,集成整合科技社团内外的专家资源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活动。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已多次成功举办市科协的综合性论坛,积累了一定的论坛组织经验,明确了“宜居之都与新型城镇化”等重大研讨主题。景发书记代表人文与发展学院向各位与会者对本次综合性论坛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我校和人文发展学院的科研优势。市科协学会部部长李金涛博士和市社科联学术交流部的李志东部长参加了本次综合性论坛。
会议讨论形成的主要观点有:宜居之都的建立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一定要抓住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这个纲;宜居城市的发展方向是新型小城镇化,面对大城市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让人们认识到“重生产、轻生活”理念的错误性,应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市场性服务及社区服务条件入手,建立宜居城市;现代文明必须要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上有所体现,国际化的文明大都市应该在动保护生方面达到相应的水准;宜居城市与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重要维度,其基本思路是,从系统的结构功能的维度,通过去中心化与功能分区——既缓解中心大城市的环境压力又带动欠发达乡城镇地区的发展;宜居城市评估标准是相对的,用于跨文化、跨地域、夸历史的相对比较难于穷尽差异的方方面面,但是用于评价城市自身的宜居度成长情况却是行之有效的;当前和今后,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摈弃意识形态和利益分肥,在科学功能区划和重视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回归到对大众的人文关怀这个层面,应当以“人居舒适度”为方向。低碳城市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于宜居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宜居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作用不能忽视;老年友好城市建设中创新是本质要求;城市社区公共产权私有化问题及其衍生的一系列事件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给城市社会基层带来严重的治理危机,已经对城市社会基层和谐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北京宜居之都建设需以生态责任意识指导城市规划,仅有治理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于预防,建立在科学的评估和生态实践的基础上,化全民自觉的生态责任意识为生态行为,走上宜居之都建设的防治结合之路;“健康北京”建设就要从健康居民身体做起,从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做起,只有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显著提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北京”。北京目前人口规模过大是城市功能不断叠加的必然结果,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逐步疏解,人口政策也将随之而实现由限制性向引导性、由行政依托性向市场依托性的大幅度调整。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发展道路;京津冀一体化需要改变传统的政府为主的管理方式,向全方位高度协同的社会治理方式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按照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通过合理的布局,差异化的定位,强化城市间、区域间分工协作,提升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的重点在于引领示范和协同发展,通过非首都功能的适当转移和技术创新扩散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包容性发展,“绿色经济”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选项;以城市群发展理论指导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要加大城市群制度创新的力度,积极探索实现城市群发展的多元化目标的途径,建立一个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家城市群体系。当前京津冀地区重大安全风险的显现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原因尤其社会结构性原因,因而对重大安全风险进行区域治理需要走“结构性治理”之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目的是要解决资源在区域之间分布不平衡的难题,实现优质资源的共有共享,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是高端人才的智力创造,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才的一体化。“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原则,实现这一原则重要的是探索“包容性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将农业、农村、农民充分的包容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来,实现“三农”助推城镇化,城镇化依靠“三农”,全面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升。
社会治理与生态文明在思维方式上高度契合,都强调文化—社会—自然复合系统观,倡导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两个层次构成社会生态治理视域,对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价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更要注重对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指标,特别是对软性指标(如生态智慧、理念、制度等)的考虑;城市规划要体现自然理念,因势利导,政府不应以限制作为主要手段进行干预,要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来促进城市的友好发展;城市的飞速发展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土地锐减和建筑耸立,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也直接影响文化生态的建设,对北京而言,重视周边的原生态文化建设,是保证生态平衡和文化发展的可靠之路。实施“粉粮”工程,科学认识和处理好耕地与非耕地关系,重视非耕地粮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粮食生产绿色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次综合性论坛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联合承办,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伦理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中心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鸿生教授,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李东松教授、蒋劲松教授、徐治立教授、段伟文研究员、林坚研究员、刘海波研究员、戴荣里等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做论坛专题发言。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李建军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的开幕式,北京市科协田文副主席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景发莅临会场并发表致辞。田文副主席在致辞中强调说,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对公共决策活动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从多学科的视角探讨现代社会治理过程的基本规律,集成整合科技社团内外的专家资源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活动。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已多次成功举办市科协的综合性论坛,积累了一定的论坛组织经验,明确了“宜居之都与新型城镇化”等重大研讨主题。景发书记代表人文与发展学院向各位与会者对本次综合性论坛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我校和人文发展学院的科研优势。市科协学会部部长李金涛博士和市社科联学术交流部的李志东部长参加了本次综合性论坛。
会议讨论形成的主要观点有:宜居之都的建立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一定要抓住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这个纲;宜居城市的发展方向是新型小城镇化,面对大城市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让人们认识到“重生产、轻生活”理念的错误性,应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市场性服务及社区服务条件入手,建立宜居城市;现代文明必须要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上有所体现,国际化的文明大都市应该在动保护生方面达到相应的水准;宜居城市与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重要维度,其基本思路是,从系统的结构功能的维度,通过去中心化与功能分区——既缓解中心大城市的环境压力又带动欠发达乡城镇地区的发展;宜居城市评估标准是相对的,用于跨文化、跨地域、夸历史的相对比较难于穷尽差异的方方面面,但是用于评价城市自身的宜居度成长情况却是行之有效的;当前和今后,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摈弃意识形态和利益分肥,在科学功能区划和重视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回归到对大众的人文关怀这个层面,应当以“人居舒适度”为方向。低碳城市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于宜居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宜居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作用不能忽视;老年友好城市建设中创新是本质要求;城市社区公共产权私有化问题及其衍生的一系列事件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给城市社会基层带来严重的治理危机,已经对城市社会基层和谐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北京宜居之都建设需以生态责任意识指导城市规划,仅有治理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于预防,建立在科学的评估和生态实践的基础上,化全民自觉的生态责任意识为生态行为,走上宜居之都建设的防治结合之路;“健康北京”建设就要从健康居民身体做起,从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做起,只有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显著提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北京”。北京目前人口规模过大是城市功能不断叠加的必然结果,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逐步疏解,人口政策也将随之而实现由限制性向引导性、由行政依托性向市场依托性的大幅度调整。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发展道路;京津冀一体化需要改变传统的政府为主的管理方式,向全方位高度协同的社会治理方式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按照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通过合理的布局,差异化的定位,强化城市间、区域间分工协作,提升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的重点在于引领示范和协同发展,通过非首都功能的适当转移和技术创新扩散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包容性发展,“绿色经济”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选项;以城市群发展理论指导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要加大城市群制度创新的力度,积极探索实现城市群发展的多元化目标的途径,建立一个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家城市群体系。当前京津冀地区重大安全风险的显现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原因尤其社会结构性原因,因而对重大安全风险进行区域治理需要走“结构性治理”之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目的是要解决资源在区域之间分布不平衡的难题,实现优质资源的共有共享,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是高端人才的智力创造,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才的一体化。“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原则,实现这一原则重要的是探索“包容性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将农业、农村、农民充分的包容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来,实现“三农”助推城镇化,城镇化依靠“三农”,全面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升。
社会治理与生态文明在思维方式上高度契合,都强调文化—社会—自然复合系统观,倡导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两个层次构成社会生态治理视域,对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价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更要注重对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指标,特别是对软性指标(如生态智慧、理念、制度等)的考虑;城市规划要体现自然理念,因势利导,政府不应以限制作为主要手段进行干预,要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来促进城市的友好发展;城市的飞速发展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土地锐减和建筑耸立,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也直接影响文化生态的建设,对北京而言,重视周边的原生态文化建设,是保证生态平衡和文化发展的可靠之路。实施“粉粮”工程,科学认识和处理好耕地与非耕地关系,重视非耕地粮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粮食生产绿色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次综合性论坛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联合承办,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伦理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中心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鸿生教授,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李东松教授、蒋劲松教授、徐治立教授、段伟文研究员、林坚研究员、刘海波研究员、戴荣里等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做论坛专题发言。